唐僧和玄奘,同一条取经路,不一样的传奇人生

2018-03-20 16:14:29 九里山公墓 292

缘起

农历二月初五

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玄奘法师于夜半圆寂


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雨冲刷

玄奘大师的真实面目变得模糊

《西游记》中的唐僧反倒深入人心

在大师圆寂纪念日前

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最传奇的中国僧人

九里山公墓|北京九里山公墓|玉佛禅寺|九里山公墓价格

几乎所有人都是从

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开始

隐约知道唐朝有个僧人

西行求法的故事


只有少数人才慢慢了解到

唐僧只是小说里的唐僧

玄奘却是脊梁般的玄奘

对小说情节太认真你就输了

却还是止不住那些好奇心


他的身世

是否真如《西游记》中所说?


他在西行路上

究竟有没有遇到“女儿国”?


他在印度一举成名的

《破恶见论》破的到底是什么?


为他举行的曲女城无遮大会

其间为何屡现杀机?


小乘佛教徒为何会对他

尊称“解脱天”以示最高礼敬?


《西游记》中的最后一难

是他归国途中的真实一幕吗?


当欢迎的人群沸腾了长安城时

你知道他又身在何处?


他在慈恩寺西院所造宝塔

为何在武则天时期改称大雁塔?

……


玄奘的人生是开挂的

曲折精彩的程度并不亚于

《西游记》的九九八十一难

这本《玄奘西游记》

由复旦大学学者钱文忠

整合了他在《百家讲坛》里的讲述

把专业的考据

通俗风趣的语言表述出来

绝对不会让你打瞌睡

《玄奘西游记》 钱文忠 著


这本书可以为我们大致还原一个

高智商、高情商

行动果决、意志坚定的

三藏法师唐玄奘

也解开了大家的那些八卦好奇

当你看完后一定也会感慨

玄奘

完全当得起真正的“伟大”二字

孤身一人 十七寒暑

远行万里  九死一生

求学印度  登大乘天

但这只是他46岁前的经历


46岁的他回到长安

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支持

在人生倒计时的19年里

译经多达74部

经卷1338卷

这才是他西行求法的最终意义


唐太宗李世民说他

只千古而无对

鲁迅说他

舍身求法 中华脊梁

以下摘自《玄奘西游记》之序言


真正伟大的历史人物

他所展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

绝不会局限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一定可以超越时空

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永恒价值

让不同时代的人

都可以得到精神层面的启示

无疑

玄奘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九里山公墓|北京九里山公墓|玉佛禅寺|九里山公墓价格

玄奘身上最宝贵的精神

为了追求真理,不避风险

面对各种挑战,绝不退缩

甚至不惜冒着

付出生命代价的危险

《西游记》里的九九八十一难

固然是小说家设计的情节

但未必不是真实历史

的一种折射或者反映

而追求真理的精神

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必须具备的



玄奘不仅是一个佛教徒

还是一个虔诚的弥勒信徒

到印度就为追寻

弥勒菩萨口授的《瑜伽师地论》

玄奘如愿了

他得到了当时佛教最高学府

那烂陀寺的寺主

大乘有宗的最高权威

戒贤法师的倾力传授

按说他应该满足于此了

但是之后玄奘却走出那烂陀

在印度广为游历访学

他的学问绝不局限于瑜伽行派

一路走来无时无刻不在学习

他专精而不封闭

开放却又有所守

九里山公墓|北京九里山公墓|玉佛禅寺|九里山公墓价格


玄奘是一个僧人

绝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

只顾自己修行的僧人

他有超常的组织和教育能力

是一个很有实际能力的人

他是历史上顶尖的翻译大家

开创了中国翻译史的新时代

翻译佛经的数量之大、难度之高

权威之坚、流传之广,罕见其匹

这当然不是他一个人独立完成的

他将以前的“译场”改造完善

进行分工更明确的集体合作翻译

现在看来虽然没什么稀罕

但在那个时代只有玄奘做到了

在庞大繁杂的翻译工作中

他还总结出了一整套翻译理论

就是翻译学史上著名的“五不翻”

直到今天依然具有相当的指导作用

鲁迅的这段话永远不会过时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家谱

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毫无疑问

今天正是需要脊梁的时代!